韩国赌场_中国体彩网-投注*官网

片库专题央视精品顶级首播走近真相纪录30分CCTV9

电视纪录片走向世界的中国梦——闫东访谈录

原标题:

 

3

历时三年,中英合拍首部孔子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孔子》。2015年4月,总导演兼制片人闫东与英国导演Hugo McGregor在拍摄现场沟通

《孔子》,世界了解儒家文化的窗口

——该片呈现了儒家学说的概貌,并分析了儒家理论如何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复又兴起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这是一部制作精良,贴近时代的纪录片,吸引人一气看完。对于想要了解孔子的法国观众来说,不失为一个入门的选择。

记者:据了解,中国与英国合作拍摄的纪录片《孔子》,2016年9月17日在法国Arte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并于9月25日、28日两次重播。该片播出后在法国观众和文化界引发关注,并且取得良好反响。《孔子》的创作方式可以说是别具一格,采用6+1模式——1集90分钟的国际版与6集国内版,独立存在,而且先完成国际版。这一方式在国内尚属首次。众所周知,《孔子》这一题材非常难啃,曾有重量级的导演几次开机,却最终没有拍成,可见拍摄的难度之大。在此,向您——这部片子的总导演——表示衷心的祝贺!

闫东:法国Arte频道是欧洲纪录片专业频道,观众大多是法国和欧洲社会的白领阶层,是法国人认可的影视纪录片高大上的艺术殿堂。

《孔子》这个题材的世界关注度的确很高,不容易做好。我没有先做国内6集的长篇版,而是先做一个90分钟的国际版,是因为我认为从做完国内版然后剪辑出一个国际版的方式,注定走不进国际市场。国际化的表达,是角度、定位、思维的问题,无关篇幅长短。

我把英国团队全部建构在我的团队里,我们开了几十次北京与伦敦间的电话会议,每次一事一议,能谈两三个小时。我还请他们在英国伦敦做调研,带着他们去四川、山东、北京等地调研。实地走访了大量与孔子有关的遗迹,与上百人进行座谈。影片中呈现出来的人物故事,是从这些海量的采访、座谈中筛选出来的。在前采过程中,英方导演要克服语言障碍,与不同职业身份的受访人面对面交流,这样他们才能真实接触到中国的百姓。例如影片中坐火车回家的务工者,在孔庙工作的年轻学者,在石化公司上班的员工,英方团队都在前期花了大量时间与他们共同工作、交流情感,奠定了彼此的信任,才能够在镜头里自然流露感情。同时,我还为英方团队安排了多次和知名汉学家交流的机会。孔子和儒学是一个太深厚的话题,他们需要大量地补充知识,才能转化为影像呈现。前采对他们来说,是必需的学习过程。片子可以放大哪些部分,这是价值观的体现,是由导演思想决定的,因此,所有创作始终在我的把控中。几乎所有重要的现场我都在场亲自把关,不放过任何细节。可以说,我用心血在拍摄。走进孔子的过程,是情感深埋理性思考的过程。我这样的年纪与阅历,得做出能够留得住的片子了。

首播后,法国文艺评论家艾莲娜?罗谢特在《电视全览》杂志上撰文称,这部纪录片致力于勾勒出这位“以德治国”理论家的坎坷人生,并着重表现这位圣人如何根据其生活的时代特征来构筑其思想体系。该片从孔子门徒的记述和司马迁写的传记出发,呈现了儒家学说的概貌:一位结合了道德指令、尊重先祖价值观和同理心的学者,并分析了儒家理论如何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复又兴起。

“这是一部制作精良,贴近时代的纪录片,吸引我一气看完。”法国中国电影节技术与选片顾问龙爱乐(No?l Garino)这样描述自己的观影体会。他认为,该片在讲述历史和注重文化的同时又反映当代中国的面貌,因此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法国巴黎周易中心主任、汉学家夏汉生认为,该片对于想要了解孔子的法国观众来说,不失为一个入门的选择。他表示,儒家思想不仅在当代中国仍具有生命力,在当代法国亦然。孔子的很多提法,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求诸己”、“过而不改,是为过也”等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孔子的某些思想也与西方文明不谋而合,堪称全人类的老师,对西方社会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记者:这部片子的创作是中英双方共同合作、彼此融合的,对于跨国际、跨文化合作,难免会碰到制作理念、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分歧与摩擦。作为制片人兼总导演,怎么面对?

闫东:面对孔子这样一位“至圣先师”,我们是小学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摄制组是由中国和英国的创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合作过程就鲜明地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中方与外方的差异,体现在文化传统、社会价值、美学标准、历史评估等各个不同方面,但是大家的专业精神和对艺术品质的追求是一致的,传承儒学文化,开展中外交流的目标是一致的。无数次的越洋电话、会议和对话,终于在不断地交流、论辩、切磋、磨合中逐步取得一致,顺利完成拍摄制作任务。双方在合作中有更多的包容和接纳,就能创造出更为广泛的合作空间。

记者:孔子被尊为中国人的“万世师表”,但对西方国家的观众而言,却是抽象而遥远的。让外国观众了解他、认识他、崇敬他,您是如何做到的?

闫东:采访深入是我们的传家宝。摄制组的足迹遍布国内的各个省市,同时还有美国、英国等地。有关孔子的影视资料很多,但是我们仍然坚持去现场拍摄最鲜活的第一手素材。

我们采访了很多孔子的后人,比如从事家谱修订的七十七代孙孔德明,致力于儒学教育国际化的七十六代孙孔令涛等。采访了很多海外学者、国际知名的儒学大家,例如杜维明、安乐哲、黎瑞智等。另外,还采访了很有典型意义的普通人,例如北京四海孔子学校的师生,山东曲阜北东野村村民及2015年来自世界各地参加清明家祭的孔子后裔。

在表现手法方面,采用最本色的手法呈现。全片的结构分为“孔子其人”、“传奇”、“哲学”、“至圣先师”、“传承”、“当今”等几个不同单元。不追求文学上的由浅入深,浅入浅出,在白描般的质朴影像语言中,讲一些看似平淡而意义深远的生活小故事。例如在清明时节,全球各地的孔子后裔代表一同在孔林举行盛大的祭拜仪式。与此同时,曲阜一个普通的孔氏人家,三代人一起,带着瓜果茶糖来到孔林给他们逝去的亲人扫墓。同样的时间和地点,庄严肃穆的集体祭拜仪式与温暖轻松的家庭重聚交织出现。正是这些真实生动的段落告诉我们,孔子并不只是遥不可及的古代先贤,他依然鲜活地存在于中国人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由英方导演来讲述孔子的故事,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的过程。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在西方人的视角看来,都是珍贵而有趣的人类学资料。比如高考前的学生来到孔庙祈求好运,这个行为在前采中就非常打动英方团队。追求更优质的教育是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中国的高中生在如此重要的考试之前来到孔庙,这正是孔子形象在文化习俗中的体现。这个故事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观众看来,都是能够理解与认同的。

记者:表现孔子思想的《论语》,通篇皆是古汉语。对于古代汉语,当今很多中国人都不易理解,如何让外国人看得明白,并产生兴趣?

闫东:这是我们遇到的比较大的一个难题。对此,片中采用了较多的搬演手法。我统计了一下,搬演镜头大约有20分钟左右。虽然是搬演,我们也力争在演员形象、场景布置、情节发展,着装佩饰等各方面有充分的历史依据,使历史事件尽可能真实地再现。比如在拍摄孔子临终前这一幕时,负责再现拍摄的导演最初安排,扮演孔子的演员在哀叹完“哲人萎乎”后,就倒下以示离世。但英方导演在现场对照着司马迁所写的《孔子世家》,敏锐地发现原文为“后七日卒”,因此这么演不符合史实。他及时与再现导演沟通,纠正了演员的表演。片子播出后,很多观众一下子就记住了搬演中的人物与事件,看来这种方法是合适的,是成功的。

对于搬演的占比,最初中英双方有分歧,我力求说服他们接受。我认为搬演部分应确定为20%而不是50%,因为故事应在深层次进行表达,表面不需要那么坚硬张扬,儒家文化推崇的就是如此。需要一定比例的搬演再现,是因为得让观众对孔子的形象和状态有基本的了解,孔子的出身、家族、成长、游学、周游列国等,包括几个春秋大战争的场面资料都是搬演的。有了这些再现内容,观众会加深对孔子历史情境的认识,否则年轻观众很难找到孔子生活的时代感。我少用大的特写,尽量制造氛围来讲述。纪录片人要提高自己讲述故事的能力,纪录片已经向经典历史电影迈进。这些他们也慢慢接受了。

我要纠错编辑:宋莹莹 责任编辑: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
?
热点推荐更多
《传家》
体验最中国的生活情趣和智慧。详细 >
《品牌的奥秘》
通过品牌的窗口观察世界。详细 >
《大运河》
世界最长运河穿过的中国历史详细 >
?
?
?
860010-1118010100
1 1 1